繁體   简体   English

美文欣赏

民主改革与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数代民族精英觉醒: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前赴后继,战斗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因为政治上的不成熟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未被继承和发展。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并未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中国人民并未从思想上摆脱封建制度的影响,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才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但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消息传至国内,群情激愤。 5月4日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北京学生们喊着“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涌上街头,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也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光临中国的时机。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0年,它的划时代意义没有过时。它宣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不但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救国兴邦的道路,而且以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近代文明世界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则和前进方向。

“五四”精神的要点:一是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类的个人权利和普世价值;二是实事求是,按事物演变的科学规律办事。 “五四运动”的先驱者把这两点精神亲切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取自英文Democracy and Science第一个音节的谐音)。

这两位老师对指导人类的生存与进步的重要作用,已为世人公认。但对这两个老师是文明世界的孪生兄弟,不可分割,同样重要,缺哪个都不行的观点则见仁见智。因为人们对“民主与科学”二者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效益,认识有深有浅。人类能适应、驾驭甚至一定程度改造客观世界以利生存和发展要靠科学智慧。这一点,不言自明,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民主精神对促进科学发展和指导人类社会,包括各种群体,社团,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得到所有人认同。此外,还有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民主改革涉及政治权力的归属转移,往往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碍而裹足不前,他们会寻找各种借口甚至使用暴力扼杀民主。

也许最切肤的疑难就是:为什么我国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尽毕生精力,出生入死,忘我战斗,在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和谐的中国时竟会在自己国家内遇到这么大的人为的阻力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