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與科學發展的艱辛歷程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數代民族精英覺醒: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前赴後繼,戰鬥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因為政治上的不成熟和中國封建勢力的強大,辛亥革命的勝利並未被繼承和發展。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並未從根本上剷除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中國人民並未從思想上擺脫封建制度的影響,直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國才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
1919年初英、法、美等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會”。但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絕。消息傳至國內,群情激憤。5月4日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北京學生們喊著“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外爭國權 內懲國賊”的口號湧上街頭,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也是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光臨中國的時機。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五四”運動雖然已經過去90年,它的劃時代意義沒有過時。它宣導的“民主與科學”精神不但給中國人民指出了救國興邦的道路,而且以最精煉的語言概括了近代文明世界發展進步的基本原則和前進方向。
“五四”精神的要點:一是人民當家作主,尊重人類的個人權利和普世價值;二是實事求是,按事物演變的科學規律辦事。“五四運動”的先驅者把這兩點精神親切地稱之為“德先生和賽先生”(取自英文Democracy and Science第一個音節的諧音)。
這兩位老師對指導人類的生存與進步的重要作用,已為世人公認。但對這兩個老師是文明世界的孿生兄弟,不可分割,同樣重要,缺哪個都不行的觀點則見仁見智。因為人們對“民主與科學”二者的內在聯繫和互動效益,認識有深有淺。人類能適應、駕馭甚至一定程度改造客觀世界以利生存和發展要靠科學智慧。這一點,不言自明,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民主精神對促進科學發展和指導人類社會,包括各種群體,社團,民族,國家和國際社會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重要意義還沒有得到所有人認同。此外,還有一個也許更重要的原因是民主改革涉及政治權力的歸屬轉移,往往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礙而裹足不前,他們會尋找各種藉口甚至使用暴力扼殺民主。
也許最切膚的疑難就是:為什麼我國千千萬萬的志士仁人,盡畢生精力,出生入死,忘我戰鬥,在為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富強、和諧的中國時竟會在自己國家內遇到這麼大的人為的阻力和困難?
|